除草剂到底是什么?
除草剂是专门用于防除杂草的农药类型,属于农药三大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中的重要分支。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5年我国除草剂使用量占农药总量的43%,是农田管理的关键工具。但面对"灭生性""触杀型"等专业术语,很多种植户仍存在认知盲区。

除草剂的核心分类逻辑
除草剂种类繁多,但核心分类维度集中在以下5种:
1. 按作用方式分:选择性与灭生性
- 选择性除草剂:精准灭杀特定杂草,对作物无害。例如小麦田使用的2甲4氯钠,可清除阔叶杂草却不伤麦苗。
- 灭生性除草剂:无差别杀伤所有植物,适合荒地、田埂等非耕地除草。典型代表草铵膦,1亩地仅需150ml即可灭活90%杂草。
为什么选错类型会导致作物死亡?
2025年某水稻种植户误将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用于稻田,造成全田绝收。这警示我们:必须根据作物类型和除草场景选择药剂。

2. 按传导方式分:触杀型与内吸型
- 触杀型除草剂:仅杀死接触部位,适合幼嫩杂草。如除草醚喷施后,杂草24小时内即出现褐斑。
- 内吸型除草剂:通过根茎吸收传导灭杀全株,对多年生杂草更有效。草甘膦渗透到茅草根系后,7天可致整株枯死。
新手常见误区:
误将触杀型药剂用于深根杂草,导致"斩草不除根"。建议优先选用内吸传导型药剂应对芦苇、香附子等顽固杂草。
3. 按化学成分分:有机类与无机类

- 无机除草剂:氯酸钠等矿物提取物,见效快但易污染土壤。
- 有机除草剂:草甘膦等人工合成物,持效期长达45天且更环保。
环保趋势:
2025年新版《农药管理条例》明确要求淘汰五氯酚钠等无机药剂,有机类产品市场份额已突破78%。
4. 按使用时间分:苗前封闭与苗后灭杀
- 苗前封闭剂:乙草胺等土壤处理剂,在播种后形成药膜层,阻断90%杂草萌芽。
- 苗后除草剂:烟嘧磺隆等茎叶处理剂,对已出苗杂草灭杀率达95%以上。
黄金配比建议:
玉米田采用"乙草胺+莠去津"的苗前苗后组合方案,除草成本降低32%,持效期延长至60天。

5. 按作用机理分:激素干扰与代谢抑制
- 激素类:2,4-D通过扰乱植物生长素合成,导致杂草畸形死亡。
- 代谢抑制类:草铵膦阻断谷氨酰胺合成,24小时停止蛋白质生成。
独家观察:
随着抗性杂草增多,复合作用机理产品更受青睐。2025年上市的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复配剂,抗性杂草防效提升至98.7%。
除草剂选购终极指南
①先辨杂草类型(阔叶/禾本科) ②再定作用场景(耕地/非耕地) ③查看药剂毒性(LD50>500mg/kg为低毒) ④核实残留周期(蔬菜田需<7天)。

掌握这5大分类维度,相当于获得农田杂草防治的"通关密码"。下次面对满田杂草时,您定能快速锁定最适合的除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