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接触转基因实验是不是也犯懵?明明跟着文献步骤操作,怎么撒了除草剂整盘苗都死了?这玩意儿到底啥原理啊?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新手如何快速掌握除草剂筛选转基因拟南芥的实操门道。

先说说为啥非用除草剂不可。其实说白了就是玩"找不同"的游戏——科学家往植物里塞新基因时,会顺手带个抗除草剂基因当身份证。好比你在游乐场戴个荧光手环,工作人员能一眼认出你是VIP。那具体怎么玩转这个荧光手环呢?
关键点一:选对除草剂类型
草铵膦和草甘膦这俩兄弟最常用,但新手容易搞混。简单记:
- 草铵膦(PPT):见效快,3天见分晓
- 草甘膦(Glyphosate):慢性子,得等1周
- 草丁膦(Bialaphos):中等速度,5天出结果
我头回做实验就踩过坑。当时想着省点钱用草甘膦,结果等得抓心挠肝,还以为自己操作失误把苗全弄死了。后来师兄提醒才知道,这货起效就是慢!

关键点二:浓度要人命
浓度调不好,神仙也救不活。根据实验室老手们的经验:
除草剂类型 | 推荐浓度(mg/L) | 处理时间(天) |
---|---|---|
草铵膦 | 5-10 | 3-5 |
草丁膦 | 3-5 | 5-7 |
草甘膦 | 0.5-1 | 7-10 |
这里有个血泪教训:别迷信文献数据!不同拟南芥品种耐受度差老远。我隔壁实验室的小王,照搬国外论文用10mg/L草铵膦,结果把野生型苗都杀光了——人家用的是特殊品系啊!
现在说说你们最关心的实操环节。播种后第7天,看到两片子叶完全展开就该动手了。拿喷壶对着苗盘"滋"两下就行?大错特错!得用浸根法:把育苗盘整个泡在配好的除草剂溶液里,水深刚没过培养基表面,泡够20分钟再捞出来。

可能你会问:那我直接浇灌行不行?也不是不行,但容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去年有个研究生图省事直接浇,结果靠近边缘的苗全死了,中间的反而活得好好的——这筛选结果还能信吗?
说到这儿必须提个重点:筛选后管理。刚泡完除草剂的苗要放在弱光环境缓24小时,温度控制在22℃左右。别急着开补光灯,这时候苗子正虚弱呢,强光照射分分钟死给你看。
常见问题得拎出来单说。比如为啥有的苗半死不活蔫巴巴的?八成是筛选时机不对。记住这个口诀:"两片真叶刚冒头,此时筛选最恰当"。太早苗子没长结实,太晚假阳性就多。

最后唠点实在的。个人觉得草铵膦最适合新手,见效快容错率高。不过现在有些实验室开始用双筛选体系,就是同时用抗生素和除草剂,这个咱们下回再细说。反正记住核心要义:浓度宁低勿高,时间宁短勿长,保准你筛出漂亮的结果。